Sunday, January 30, 2011

水彩,冬天的荫余堂,兔年快乐~~

恩,画了两张水彩,累得胳膊很酸。
期间,炖了个冰糖肘子,看了清新小电影电影Flipped。

冬天的荫余堂(水彩:11" x 15")


转眼,就要迎来兔年。
给大家败个早年。
兔年快乐~~
天天都有吃不完的“胡萝卜”~~

荫余堂,大雪中漂洋过海的徽居

1.由起

那个8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难得的资料详实,不浮不飘,实在好看。
爱看8g也好,对那段历史感兴趣也好,都会有所收获。
但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收拾一份对中国古建筑的兴趣。
我一直想买那本梁思成的中国古建筑史,好好细读一番。
某人说给我买了这本书,我却没有印象。
下次好好找找。

看到梁林二人,走遍大江南北,在残砖旧瓦里挖掘古庙古塔的遗迹。
然后爬上爬下的,一根根梁柱的测,一段段砖石的测。
尤其是木建筑,大屋檐,更是精妙的力与巧劲的结合。
能把每个榫每条梁的机关,搞清楚一点一点的画出来。
然后用工程学和史学的体系,记录整理,实在是令人佩服的一大成就。

最心痛的,是看到北京城的城楼子,城墙,经历战火仍在。
却在和平时期,转瞬消失不见。
而大规模的消失之后,残存在民间的一砖一瓦,更是一点点的被拔个精光。

看法国画家Charles Chauderlot笔下的水墨北京,那些小胡同,那些旧房子,非常怀念。


甚至怀念九十年代的北京,我所经历的那个年代。
骑车穿行在宽阔的马路上,走在护城河边,偶尔窥见街头巷尾温和的生活一角。
那种感觉,如今想来已是奢侈。

这段纪录片,零言散语之间,让我更了解民国到解放之间,那段时期一些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让我手痒写完曾经非常想写的那个小说,乱世盛世。
当时写到西南联大时期,懒得查资料,弃坑。
继续积攒,希望有天能另自己满意的写出这段文字。

很吃惊的发现,某人大姑大姑父当初在史语所,应该和梁林的生活有过交集。
大姑09年去世,在大姑父去世后,一人偏寓一岛,过了将近半个世纪。
真没想到她和梁林是同时代的人。
那一辈人陆续离世,许多最真实的民间记事,也随之烟消云散。

恩,如今非常想看梁注营造法式。

在这部纪录片的最后一集,居然接上介绍麻省的一个博物馆,从安徽徽州的一个小村子,黄村,搬了一个徽宅,在米国一石一木的重新搭起来。
赶紧去网上查,就在不远的那个有著名鬼节游行的小镇子Salem上。
遂起意冒着严寒赶去一览。

话说米国自身历史资历浅,但对历史古迹的态度,实在令人观止。
不说几乎每个小镇子都有自己的历史博物馆,保留一些几十最多上百年的,我们觉得没什么看头的东西。
更是不惜大力气,从欧洲亚洲的淘。

想起第一次去大峡谷的路上,经过荒漠中的一个小镇子。
景点就是跨在科罗拉多河上的一架伦敦桥。
当初伦敦要把这个旧桥拆掉,架座新桥。
就有个美国富商,花大价钱大力气的,请人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的把桥拆下来,标号,运回美国,再按原样装起来。
岸边路上,还修了几个红色公共电话亭,把伦敦山寨到底。
那个小镇子,就依托着这座桥,那条河,成了沙漠里一个休闲度假的所在。

2. 荫余堂

荫余堂建于200年前,晚清时期典型的徽居风格。
2003年左右,被以文化交流的方式,从徽州黄村黄家后族中买下,拆掉再在米国Peabody Essex Museum (PEM)拼装起来,落成于新拓建的博物馆中。
由于控制流量,博物馆定点定量放人。
冬天的时候,为了保护建筑,天井用玻璃顶封上,开在院子里的大门关闭。
游客是从下面这张照片的角度,建筑的侧门而入。
内部不许拍照录像,这是博物馆网页上的照片。



有兴趣看细节的童鞋,可以点下述链接:
荫余堂介绍


我从博物馆的玻璃窗,拍了几张看过去的徽宅大院。
入口处,大家等着馆藏员带领下,成批入内。


大雪覆盖下的,白墙青瓦,还有屋檐下垂下的冰柱。





这个展览做的不错,不仅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建筑,还把原来院子里的两个水池,每个屋子里的摆设,都尽量按原样摆设。
绣花鞋,鞋样子,钉耙锄犁,蓑衣对联,主席像主席语录,老式28永久自行车,麻将炉子,竹椅竹筐竹床,陶瓷脸盆,热水瓶,衣柜门上贴的阴丹士林布广告画。。。
还有一些画,录像,展示当时的文化背景。
许许多多,我们看到的是怀旧,西方人看到的是exotic的文化。

PEM这个博物馆,收藏了其他很多中国,印度,被殖民时代的商业交流的画。
以及很多船模,以及展现航海港口的许多画。

我大部分时间都耗在荫余堂里,被那些花窗所吸引。
其实,我也只摹了一扇窗。
这个效率,真的是令人发指的说。

何以解忧,唯有画画。。。

每天蝇营狗苟,逼着自己只看着眼前三尺地,卧薪尝胆。
所谓中年生活,无非如此。
但我也不能抱怨什么,生活就是这样琐碎,无所谓好与不好。
可就是,心里不畅快。

今晚很累,跟某人说不去博物馆画画了。
吃了某人做的很好吃的晚饭,窝在沙发上在网上逛逛,看看康熙来了。
闲着是闲着,可心里有负罪感,不那么畅快。

于是,还是决定冒着大雪去博物馆。
今年是一场大雪接着一场,对于暴风雪警报已经麻木。
只是每次有警报,某人要去挪车,雪后要把车从雪堆里刨出来。

进了博物馆,看到那些画,感到熟悉而又安心。
眼睛湿湿的,没有生命力的它们,却给人以慰籍以温暖。

又把上次那个荷兰画展过了一遍。
每副画都是磁石,让人挪不动步。
这样的村野风景,这样的一笔一画,实在是忍不住动笔临摹。

先用签字笔:


再用4B铅笔。
这样的侧影,让人想起梵高笔下的他那个妓女老婆如此这般的侧影。
恩,侧影最动人。


然后转到印象派厅晃了一圈。
这一角,是我的灵魂栖息地。
这么看一圈,心里像被熨过一遍一样伏帖。
在梵高的色彩笔触下,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被滤除。
抬起头,积攒心力,来对抗这磨人却迷人的俗世人生。

继续走乡野路线,选择临摹Constanble的一张画。
用2B铅笔,还没临完,馆藏员催促我,还有两分钟就闭馆了。
仓促收工,就是这幅模样。
要说细节,Constanble的细节实在太多了,临的人要抓狂啊。


恩,本来带着大相机,要把那个中国画展,和米勒,荷兰画展都照下来的。
结果只临了三幅画,半个晚上就打发了。
照片,等下次再说吧。
大家祈祷我哪天把博物馆里想临的画都临完,心无旁骛的专程去照相吧。
要不我一进博物馆,就被吸引的把笔掏出来,得需要很大的控制力,才能去掏相机照相的说。

回家的路上,想想我这人,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要有个专注的痴迷的,能成为我精神支柱的外在存在。
在北京的时候,是北京音乐台。
在芝加哥的时候,是学校的doc电影。
如今,是美术馆里的画们。

Thursday, January 20, 2011

博物馆速写,中国现代十画家画展

这次进博物馆,才发现有了新馆后,整个博物馆的空间扩大了这么多,多了整整一个翼楼,连地下室也利用了起来。
从后门进去的走廊,一边是不久前我临过的米勒速写水彩特展。
而上次没有注意到的另一面,是荷兰速写特展:Mirror of Holland - Drawings from the Maida & George Abrams Collection。

向来,我对北欧,尤其是荷兰的风景绘画,非常有感情。
这次看到这么多速写素描,还有那么多我最爱的rustic country views,真是鸡冻的哈,立马就摹上了。

Esais van de Welde, Dutch, 1587-1630
Village in Winter:


Abraham Rutgers, Dutch, 1632-99
Dike on a River:


Pieter de
With Trees and Houses by a River:


后来逛回到米勒特展又看了一遍,临了捡麦穗的人。
Millet
The Gleaners:


然后,在某人的带领下,我才发现地下居然开放了画廊。
而且还有个中国画展:Fresh Ink - Ten Takes on Chinese Tradition。

十位中国画家,选取一副古画或传统艺术装置,用现代的方式演绎。
就有刘晓东的那幅搜山图,画的是美国中学生。
说实话,我不怎么喜欢。

喻红的春游图,用自己的自画像组成,选择同样丝质面料长副,像屏风一样的风格,高高垂下。
稀释的丙烯,有点水彩的感觉。
风吹布动画摇,倒有几分趣致。

有个画家,摆上一块太湖石,后面是屏风一样好几张这块石头不同角度的画,某人很喜欢。
还有一个画家,是用水墨,回头来表现Pollock的一副画。
比较有意思,就是画本身,我觉得可以再丰富一些。

恩,我一临起来画,就懒得拍照。
下次要记得把这些画留影,回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Tuesday, January 18, 2011

靴子,还有旧书

最近小歪是不是又抽风了?
我经常连不上,要再刷一遍才能上来。

今天的天气极其诡异。
早上是大雪,过午转成大雨然后细雨。
下水口都被厚厚的积雪封住,于是,路口积满水。
早上从同事那儿得知,我们旁边一家运动用品店,UGG的靴子居然大折价。
于是,很令人发指的,冒着大雨,踏着地上湿滑的雨雪,我拎回家第三双UGG。

昨天的天气倒是好的。
虽然是马丁路德金假期,我难得如此上进的加了一天班。
晚上某人接上我,打算去买鸭翅膀。
居然在路边看到有人推荐的上海菜馆“石库门”。
立马停车,冲进去吃晚饭,点了腌笃鲜,石库门小炒,梅菜肉饼。
好多好多的冬笋啊,吃的我太开心了。

解决温饱之后,买了点儿菜,又冲到Brookline Booksmith这个书店淘书。
结果,收获极丰。
这儿的书多,又比较新,价钱也好,所以真是让人难以决舍。

我找到了好多以前想看,一直没看到然后就忘掉的好几本书。
取舍半天,只挑了两本,别的以后再去逛再买。
1. 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 Bill Bryson
2. Angela's ashes, Frank McCourt

最让我心花怒放的,是我淘到了我最爱的当代水彩画家,Charles Reid的一本水彩书。


更有惊喜的是,是有Charles Reid本人的签名。
我猜测这本书的主人,上过Reid的水彩课。
话说,我对于水彩现阶段最大的愿望,是去上一次他的课。


某人首次比我淘的书多多了,而且都是拣大白菜的价钱。
最左下角的那个关于猫的书,写的画的特别好玩。
我坐在地上边翻边乐,某人赶紧制止,免得我都看完,再买就没意思了。

Sunday, January 16, 2011

猫和壶,七年痒不痒 2

微微提起猫画,深感自己的惰性,希望自己勤画猫,多练习。
可是挠探不是好模特儿,我也不是手快眼尖的画家,只有趁他们睡觉时候偷袭。
还是跟着别人的画好画一些。
这是那个画猫很棒也很爱猫的Cathy,画的照镜子的小猫。
我用铅笔临一遍,不看原作,按照自己的记忆,用水彩盲临一遍。

恩,对镜红花黄:


上次烧热水,忘掉,又把一个锅烧糊了。
这次终于记得,买了我心仪N多年的热水壶。
烧水泡茶,再也不怕忘了关火。
恩,我很满意的小红壶。



----------七年痒不痒 2-------

继续填坑。。。。

某人的那张老早就画好了,我很懒,今天才画了我的那份。

和某人从网络走到现实,第一次见面,也许在三四月份。
肯定在春假后,因为春假我和当时的闺蜜,从北加南加到大峡谷,很痛快的玩了一圈。
回来后某人要看照片,我给他看我主页上的链接。
结果全是风景,某人很郁闷没有看到恐龙真面目。

接下来见面,是我定的地方。
恩,没有悬念的,是美术馆。
(从此开启某人陪我逛美术馆的漫漫征途~~~)

其实我是冲着喜马拉雅的展览去的。
结果那展览和我想象中不同,看的我非常没有共鸣。当然,这是后话。
继续没有悬念的,我迟到了。

远远的,就看到博物馆高高的台阶上,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有人静立在那里,张望着。
咱眼神不好,看不清楚,但隐约感觉到,那就是他吧。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现在遇见你,刚刚好。


逛完美术馆,某人说去他学校取车,然后去中国城吃晚饭。
在我们坐地铁的时候,他带着我坐错了线,我们又折返回去。
这件事某人坚决否决,因为有辱他自命的“人肉GPS”英名。
哈哈~~

不过我记得很清楚。
因为那天我穿着上大学时候,寒假回老家,跟我妈我妹逛街,买的一件黑色长棉袄。
我妈去世后,她给我买的做的衣服,我一直都留着。
这件因为太占地方,辗转几次搬家后,还是舍了。
在等反方向地铁的时候,陌生的地下站台,风从各个角度吹过来。
一抬头,是黑黢黢的管道,像是处在一个时空隧道里。
那一刻,很想哭。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直就在隧道里走着。

很快就是暑假,我忙完硕士论文,答辩完就回家。
我妈的周年祭奠,把她从殡仪馆接回家安葬。

某人在伯克利实习,开始两地。
我们除去在网上联络外,还打很长的电话。
有次我坐火车,去我高中闺蜜家,一路上电话时断时续,我们聊了一路。

高中闺蜜和老公,带我去密执跟摘樱桃。
在车上某人给我打电话,我们聊了一阵。
挂了电话,我闺蜜和她老公,揪住我就问,是谁的电话。

我闺蜜家庭幸福,一直觉得我不会照顾自己,很自虐。
要找个人照顾你才好,他们一遍遍跟我说。
所以,一直张罗着给我相亲,还介绍过她师兄来着。

从我和某人电话的片言只语,他们俩觉得我们有戏。
我当时否认来着。嘿嘿。。。

下面是某人当时的生活。

来往于山顶的实验室,和山下的宿舍之间。
打球脚腕旧伤复发,还把眼镜给脆了。
于是,每天,瘸着腿,上山下山。
戴着墨镜干活。
还是后来我回国,去他家帮他取了新眼镜和膏药。

差点又忘了,要不是某人画出来,我都忘了。
某人和师兄朋友翻译一本专业书,我还帮他翻译来着。

某人画好,我说他画的太不连贯了。
他又拿去哼哧哼哧的改,改完一看,好家伙,这么满档。
连金门大桥,九曲花街,都搁上去了。

周末旧书店之旅

经常去的旧书店,好是好。
但想找点新鲜感,朝这个城市更深的角落穿行。
网上搜旧书店,找到评价不错的,挨门访去。
第一个,就是这个Mcintyre & Moore Booksellers。



书很多,散乱的摆着,有些乱。
也许是灯光的感觉,给人感觉陈旧,有点不整洁。


虽然书多,但真正挖出自己喜欢看的,倒也不多。
后来我挖出两本,某人一本也没有挖出来。
说那些专业书,老旧,价钱却老高。

于是,我们就走回哈佛广场。
地图上说只有20分钟的距离,我们走了更长的时间。
天冷路滑。

白雪覆盖下的教堂,在傍晚,是一副绝美的画面。


穿过白色的冬日校园。
这么被白雪,冰柱装饰的雕像,远远的就吸引了我的目光。


说不上为什么这么喜欢远处的那个教堂,我和家米在这儿合影过来着。


几簇疏枝,三五雪苞,一盏枯灯。


我在网上搜到有家旧书店,叫羊和鸭子书店。
某人看看地图,说就在上次童妈住的公寓附近,可我们摸索到,楞没找到。
那个地方,倒是有两家别的书店。

这么冷的天,离哈佛书店不远的那家露天旧书摊,仍然在。


大家包的粽子一样挑书,而孩子们,却在这个雪堆上爬上爬下。


街角的哈佛书店,溢出昏黄温暖的灯光。



隔壁,就是Wellesley一个哲学教授开的诗歌书店,Grolier Poetry Bookshop。
在拥挤的街头,浮躁的俗世,还有这样一个静心所在,这世界蓦然让人温暖。


我们又晃到另一条小巷子离的乌鸦旧书店。



这家书店,虽然店面小,却是最干净书也最新的一家店。


淘到的书的合影:


我的书:
梵高的一本小画册,Wright Morris的短篇小说集,和终于淘到的Thomas Wolfe的Of Time and the River。

某人的:
爱丽丝漫游仙境作者(他居然是个数学家)的传记: Lewis Carroll in Number Land;和一本讲对称论的"Why Beauty is truth"。